四川体育科学「四川体育科学期刊官网」

体育正文 121 0

四川体育科学

四川体育科学期刊官网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 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111 科学化的界定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共识。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区分开来。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用终身。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习。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下一个健身过程。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龄”。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断增强。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的效果更为明显。参考文献:[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762.[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8.[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728.[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729.[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3(6):21222.[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4286.[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 四川体育科学,2004(9):1102111.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张振华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张振华: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生于1956年12月,宿州人;硕士研究生,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省运动训练学会会员,省学校体育学会理事,省高校体育学会理事、篮球一级裁判、田径一级裁判。曾先后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体育课大赛一等奖、省大学体育精品课程,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奖等。学术思想活跃,注重先进文化诘取,驻足于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向:1.学校体育教育  2.人文社会体育。主讲课程:  1.《学校体育学》  2.《体育游戏》  3.《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  4.《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  5.《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发表论文:1.体育教学CAI课件的研究与应用.四川体育科学,2001年第四期。  2.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走向与思考.四川体育科学,2002年第二期。  3.对学校体育改革中几个理论问题的看法.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二期。  4.人文教育是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础.四川体育科学,2002年第三期。  5.论健康第一,不是唯一的文化性.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第四期。  6.对三基教学理论的质疑与辨析.四川体育科学,2003年第一期。  7.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的沟通与回应.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一期。  8.试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与误区.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三期。  9.试析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路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  10.论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形态与嬗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  11.论市场经济对公共体育的影响与变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七期。  12.论三种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目标、关系和定位.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第一期。  13.论三种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一期。  14.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理性的解读.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第二期。  15.论中国特色体育的思想基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三期。  16.对《论身体教育的迫切性》与《体育的主旨是强化体能而非保健养生》两文的辨析与商榷.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六期。  17.刍议体育课的评价与观摩.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期。  18.全球化进程:中国体育在国家建设中的文化责任.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第三期。  19.体育学习与培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  20.对学校体育28年的回顾与透视.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  21.对学校体育“器”与“道”向度的哲学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一期。  22.多元化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与变迁.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第三期。  22. 百年中国学校体育史再认识.运动,2010第一期。  23.论我国学校体育新课改的超越与缺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  24.我国体育软实力的理论视阈与价值取向.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25. 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辨析与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二期。  26.北京奥运会文化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三期。  27.论成功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二期。  28.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影响与启示.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三期。  29.论四种学习理论在体育教育的贡献与缺陷.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三期。  30. 19世纪游戏文化论说的文化研究.运动,2010年第五期。  31.体育教与学关系的论析与建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十一期。出版论著:  1.大学体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体育教程..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年。  3..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持项目:  1.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三年实验研究.省教育厅课题,2000年。  2.对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建构与实施.市级课题,2001年。  3.我市投掷运动训练的成就与贡献.市级课题,2002年。  4.体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省教育厅课题,2003年。  5.对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重点课题,2004年。6.全球化进程:中国体育在国家建设中的文化关系.省教育厅课题,2004年。  7.安徽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意见纲要.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06年。  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进程的影响.体育总局文化基地课题,2008年。  9.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0年。  10.皖长三角四城市政府公共体育行为的研究,安徽省体育局重点课题,2011年。
张振华的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四川体育科学中了可以加急发表吗

可以。 首先,如果是你自己投稿,那么投稿的时候就先询问一下,是否可以要求加急审稿和出刊,如果能有明确的回复,会告知你加急的相关事宜和费用情况的,如果别人不明确告知,那么加急审稿的情况估计不会接受和处理,要另外想办法了。其次,我们可发表的刊物,都是可以安排加急审稿的,加急审稿和加急发表都可以,效率非常高,当然,加急的情况下会有费用产生,这个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的。
四川体育科学中了可以加急发表吗

NBA球员赛后怎么恢复肌肉酸痛?

一般来说他们先做足疗 再用药物再足疗然后睡觉NBA历史上率队获胜场次最多的主教练,列尼.威肯斯曾经说过:“注重体能训练的球员,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篮球比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现在,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的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的拼抢对抗中,而且是在特定的对抗条件下进行的。比赛中,拼抢要狠、技术要全、战术要精、打法要变、身材要高、体能要强,球场一切行动要准确。始终倡导“快、高、准、狠”。这些都表明当代篮球运动突出体现了对运动员的形态、速度、力量、耐力及对抗的要求,即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熟知的“飞人”乔丹,“篮板摧毁者”奥尼尔等NBA球员都因科学的体能训练和拥有全面的技战术能力,而成为球场上的领军人物。原先在国内篮球场上,内线并无绝对优势的“小巨人”姚明,在进入NBA后,经过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克服了体能问题。如今已在世界篮坛也已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说明了,体能对于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因此,客观分析我国篮球运动员目前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1.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1.1体能是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基础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性、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充沛的体能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地发挥,及全队的战术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关键。没有高度发展的体能作为支撑,是不可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高超的运动技术和有效的战术配合的。其中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构成的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技、战术的最主要的强力基础。1.2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 篮球运动属于技能类同场竞技非周期性的对抗项目。既有短时间的冲刺、爆发式的跳跃、投掷,又有长时间的对抗,具有强度大、密度高、时间长、对抗激烈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一场篮球比赛,一般需要80分钟左右的时间,运动员大概要跑10KM,快速跑距离约为3KM左右,其中快速冲刺跑约1.5—2.5KM,50%以上的时间平均脉搏在180次/分以上。运动负荷相当大。篮球运动实践要求每一名篮球运动员必须承受科学的,高强度体能训练。训练中,通过不断提升的负荷刺激,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各器官系统能力得到改善,从而使运动员体能水平得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水平的比赛要求。体能水平是一支球队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体能水平,运动员才能够跑的更快、跳的更高、动作反应更迅速,才能在比赛中发挥个人特点和团队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占据主动,创造战机,赢得胜利。2.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存在问题2.1体能训练脱离篮球运动的专向特点 目前在篮球体能训练中还可以经常看到教练员采用田径训练和“杠铃挂帅”的训练方法来充当篮球运动员的高强度体能训练。由于在确定训练原则和选择训练内容时,没有明确指向影响比赛成绩和运动员专项技能能力的决定因素——项目特点,体能训练收效甚微。这主要是因为概念不清,混淆了体能训练和身体训练的界定问题。缺乏对两者之间的区别的切实关照。身体训练主要偏向于单项运动素质,而体能训练则是一种以突出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挖掘体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心理素质,充分体现体能训练更全面、更具体、要求更高的综合性特点要求。2.2力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体能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技、战术训练的前提。日益激烈的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日趋突显。因此科学、系统、连续有效的训练方法地采用对于力量练习尤为重要。篮球运动员整体力量的目的是要求运动员应当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的力量素质作为保障。特别是对上下肢、腰腹、以及踝关节、膝关节、手腕、手指都应当进行专门的练习。全面的力量训练旨在发展身体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保证动作效果的速度性和有效性。但许多教练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篮球运动是对运动员上下肢和躯干,各部分肌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训练中往往会出现,多注重下肢力量,忽视上肢力量;只注重大肌群的力量,忽视小肌群的力量;多重视腹肌的力量,忽视背部肌肉力量;只注重各运动环节的力量,而忽视运动环节的保健防伤训练。通常会造成力量训练的效果不理想,出现运动伤病等问题。力量训练中也普遍存在忽视篮球运动专项动作的肌肉工作特点的,对力量的构成和分类认识不清,训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例如,训练中普遍采用的下蹲练习,它是静态的。踝关节基本不参与运动,同时完成支撑缓冲工作肌群的退让收缩能力丝毫没有得到锻炼(退让收缩能力是篮球场上动态的半蹲位动作和急停启动动作效果的关键因素),训练的仅仅是股四头肌的收缩能力。参与专向运动的重要肌群,股—后肌群和胫骨前肌肌群没有得到锻炼。结果事倍功半,运动员体力消耗大,但是训练效果不明显[3]。这种现象是我们今后训练中必须改进的地方。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在力量练习中,抓举是发展篮球运动员爆发力的有效手段,发力顺序,力量性质,动作结构都优于下蹲练习。结合中国男子篮球队的特点和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有专家指出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对抗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是我国篮球运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在力量训练上结合项目特点,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力量练习的真正符合比赛要求的目的。2.3速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速度是篮球运动的一大资本,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体能水平的直接反应,是比赛获取胜利的前提和条件,体能训练应为速度服务。但篮球场上的速度包括的不应仅仅是像短跑运动员那样向前冲。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在球场上快速准确移动的同时,要具备快速的变向滑步以及后退的能力。特别是在攻防转换的关键时刻,速度显的更为重要。作为教练员应当明确速度的分类及训练方法,掌握必备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知识,对运动员的指导要具体,手段要有创新,才能提高跑的协调性,跑的技术和能力,达到提高跑速的目的。通过分析,影响跑速的主要因素是躯干的固定平衡力量与髋,膝,踝的爆发力和上肢的摆动力量。训练应以发展频率为主,同时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反应判断能力以及提高专项速度。加速跑的速度是篮球运动专项速度的核心,而不是绝对速度。在速度训练中我们应该注意到,2.3.1单纯的发展速度能力比较困难,所以应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例如,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完善动作技术(起动,滑步,急停等),专项动作速度与专项技能完善相结合。2.3.2训练方法上可以以跳促跑。“短跳”练习(如3级,5级跳和10级跳)主要作用是提高起跑的加速能力,另外对增大步长和起跑前10步的步长,及提高频率均有较好的作用;“长跳”(如30M,50M,100M,200M跨步跳等)对提高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有显著作用,其中50M跨步跳训练效果最好;“”长短跳结合会取得最大的训练效果。2.3.3随着篮球运动的巨人化,高大队员的速度训练也相当重要。高大队员之所以速度慢主要是后蹬,前摆,和下压着地的动作速度太慢。训练中要着重提高髋,膝、踝关节工作肌群的力量。不应只注意膝关节而忽视其他关节。同时由于高大队员的心脏负担大,要注意观察加强医务监督。2.3.4在速度耐力训练方面,篮球运动的耐力素质从能量代谢角度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从耐力素质与篮球运动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主要以糖酵解供能为主要方式,因此篮球运动员的耐力训练要以最大乳酸产生能力和耐酸能力训练为主。有氧氧化供能形式为辅。目前采用的3200M达标训练法能较好的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应当坚持长期训练,而不应只是纯粹为了达标过关。采用形式多样的耐力训练方法也能达到提高耐力素质的目的。例如先进行(200—100—50—50M)X6的变速跑,休息5分钟后在进行(200—100—50—50M)X2的变速跑。对跑的要求是每个冲刺尽最大力,慢跑是随意的,但不可以走。这种练习方法比单纯练习3200M效果要好。主要是提高无氧代谢的能力。2.4重视伸展练习每一项伸展素质练习计划的最初目的都是扩大身体某部位的活动范围。肢体能够大范围的活动是强健体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合理的伸展运动,可帮助篮球运动员提高体能和速度,并能缩短肌肉恢复的时间,减少肌肉的紧张度。为热身而进行的伸展运动能够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训练和比赛做好准备。同时,做适当伸展运动的运动员可以减少肌肉的拉伤,肌腱扭伤或因肌肉疲劳而造成的其他损伤。伸展运动还能减轻一般性的肌肉酸痛和痉挛。在实际训练中,有些教练员只是单纯的进行预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全面合理的伸展性练习的重要性,一般只是草草收场。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在NBA提倡和鼓励练习伸展练习中的被动伸展运动。因为在双人互助完成的被动伸展练习中,同伴可以单独拉伸某一肌肉来增加队员的肌肉活动范围;通过为队友做伸展练习,可以更好的感受自己拉伸时的感觉;可以增进教练员和队员之间的交流。在伸展练习中应当注意,呼吸要慢而有节奏,伸展前先呼气,然后在拉伸状态时慢慢呼吸。拉伸时要大声数数,以免屏住呼吸。如果拉伸时调整好呼吸,可以使肌肉拉伸时轻松自如,呼吸也会自然有规律。同时,在做伸展运动的时候要顺应身体状况。如果感到疼痛,立刻停止练习,因为疼痛感是身体在发出的停止信号。做伸展运动时,运动员会有肌肉被拉牵拉感,但不是疼痛感或不适感。被快速拉伸的肌肉能引起肌肉反射性收缩。因此,做拉伸运动时动作不要剧烈,以防剧烈运动产生练习的负效果。2.5体能训练的其他问题一节体能训练课同样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练员还应注意时间的安排和训练后的恢复与调整。2.5.1时间安排目前,国内的体能训练多半是安排在技战术练习之后,即训练课的下半段。在运动员疲劳的情况下,无法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练习。体能训练应该安排在训练课的前半段,那时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训练的效果才能有保障。体能训练之后,接着才是技战术练习,强调在强对抗条件下完成技战术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比赛相衔接。2.5.2调整 体能训练是高强度,全身性的身体练习。产生的刺激反应强烈,因此为保证运动员的及时恢复,减少伤病的出现,体能训练后,应当安排合理的放松练习和采用有效的放松手段。常用的方法有慢跑、呼吸体操、水疗、按摩、针灸、吸氧以及心理疗法。同时,应当注意合理的膳食。由于篮球比赛和训练的强度大,因此膳食的能量供应要丰富,营养要全面,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需要。选择易消化的含糖类、优质的蛋白质高的食物,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组织修复。多吃蔬菜、水果,以缓冲代谢产物对身体的危害。另外,还要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水。确保科学合理恢复手段的运用,更好的保障训练和比赛预期标的的达成。3.体能评价体系及标准的合理化趋向 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使每一名运动员更好的完成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通过科学、简单的体能评价体系检查体能训练的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将更好的发展篮球运动员的体能。NBA使用的BC体能等级评定量表科学合理,各个单项指标均有相应的指标进行参评(本文略)评价过程简单,便捷,可供教练员、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参考。4.结束语 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篮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内容,训练方法,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比赛实践的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认真,客观的分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同时,借鉴国内外篮球运动及其他项目科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尽快提高我国的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参考文献:[1] 王保成.球类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2] 孙欢.NBA体能训练[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月.[3] 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 .[4] 王兵.我国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的理论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39,5 . [5] 孙树勋.篮球运动员的疲劳消除与运动营养[J]. 四川体育科学. 2004,9.
NBA球员在赛后大部分都会使用冰敷着一种办法,有个大的冰盒,里面装满了冰块,大部分球员赛后会在里面泡一阵等身体稍微冷却一些之后去洗澡。同时NBA还有专业的体能师能为NBA球员缓解肌肉压力。NBA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是一流的,所以他们配备的体能师也是超一流的···
不是的,他们都是练了很多的,他们最多是体力下降,但不会出现你说的“肌肉酸痛” 为什么呢,你可以拿你自己试想,如果你一天做一百个仰卧起坐,第二天早上起来你腹部一定会酸痛难忍,但你如果坚持下去,过1个月这种情况就会完全没有了NBA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的临界点,当然必要的肌肉按摩还是有的 1楼所说的冰敷。。。。。。是扭脚了才这样搞吧~~~
跟他们没法比,他们有专业的体能训练师,营养师,医师,最先进的理念与设备,他们一般不会出现肌肉酸痛状况,除了拉伤,如果肌肉酸痛那就没法把保持竞技状态了,根本原因还是体能,好好练练体能 会有很大帮助。不同的队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前期处理主要短时间覆冰,后期可以靠按摩,药物,等方法。
局部淋巴按摩法。在运动之后进行淋巴按摩,使淋巴流畅,除去乳酸性物质,对消除第二天的肌肉痛也很有效. 接着放松了之后泡脚半个小时,及时补充营养。 吃点菠萝,香蕉之类
NBA球员赛后怎么恢复肌肉酸痛?

散打力量训练方法

浅谈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及训练方法职称论文辅导网:论文发表,论文下载,论文写作 2009-06-10 22:25:55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浅谈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及训练方法 张家利(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摘 要:力量训练是武术散打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术散打训练水平,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观察法的基础上,对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专项的特点提出相关的力量训练方法和建议。关键词:武术散打;力量;训练方法1 前言武术散打是运动员按照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进行斗智较力,战胜对手的竞技性项目。[1]人体所有的运动都是在对抗阻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肌肉力量在运动中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肌肉力量的大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肌肉力量的大小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不少专家提出,应把力量训练作为散打系统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和其它竞技项目相比,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有着独特的一面。我们要想抓好武术散打的力量训练,必须对散打比赛中的用力特点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测定出相应有效的长期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2 研究方法2.1 文献资料法2.1.1 查询了有关武术散打训练及力量训练的相关资料。2.1.2 查询了有关力量训练方法的论文及专著。2.2 专家访谈法、请教各个竞赛项目的教练及专家,了解有关力量素质及力量训练的问题。2.3 观察法 主要观察武汉体育学院各院队及武汉市有关运动队的训练。3 研究结果与讨论3.1 力量素质及组成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力或者抗阻力的能力。[2]他由三种因素组成。完成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例如:直拳击打,除上臂的肱三头肌外,肩带肌、腰肌以及股四头肌亦参加工作。这些肌肉参与形成合力,产生更大的击打效果;肌肉收缩的协调能力。当主动肌工作时,其协同肌配合,例如当踢击目标时,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用力,大腿后侧肌群比较放松,否则影响踢击的力量与效果;骨杠杆机械率。按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力量可分为动力性力量与散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可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我们在研究力量训练时,都要按体育项目对力量素质的不同要求,把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3.2 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谈到散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掌握技术。却没想到技术推动肌肉的支撑,那是空架子。技击运动有句俗话:练技不练力,空得花架子:练力不练技,有力无处使。现在散打技术已无秘密可言,而力量是掌握攻防技术,提高武艺的基础。[3]力量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取得打击效果的主要因素。[4]通过专家访谈结合切身体会和大量的观察,我们认为武术散打的力量主要是以速度力量为主,同时还体现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的能力。散打比赛的特点是比赛高度紧张,搏斗激烈,规则的变化使运动员的体能发挥尽至极限。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最大限度的股骨力量,并善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变化不断的比赛中加以发挥。散打比赛对力量提出了要求,但光有力量没有速度,难以击倒对手;只有速度,没有力量,不会产生好的击打效果。所以力量与速度须协调统一,速度力量体现了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特定负荷条件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5]是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前人研究已经证明:速度力量是速度与力量的综合体现,它的提高受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牵制。[6]生理学研究证明:在其它因素的情况下,要想得到较快的收缩速度,必须降低负荷。如果要克服更大的负荷阻力,肌肉收缩速度就要减慢。通过不同负荷的训练,可得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小负荷训练可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最大负荷进行训练,肌肉进行等长收缩。虽可使肌肉力量得到较好发展,但影响收缩速度的提高。如果用1―RM(RM是指疲劳前所能完成的最大负荷的重量次数)的不同百分比来表示负荷的大小,在最大力量的20%、40%、60%、80%和100%的负荷下,比较两组运动员的爆发力发现,力量大的爆发力也大。这对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力量水平高注定会占优势。负荷增加80%和100%1-RM时,力量水平高与力量水平低的人的差别特别大。可以看出,力量增加不仅能在一定负荷条件下有较快的运动速度,而且在同样1-RM百分比下快速移动负荷的能力增强。由此发现发散最大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发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基础。速度力量的决定因素是肌肉收缩速度,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是在快节奏和爆发用力情况下完成的,如连续直拳、快速边腿等都是速度力量的突出表现。速度力量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有:爆发力和击打反应力等。3.3 武术散打的力量训练方法3.3.1 爆发力的训练运动生理学爆发力的定义是:人体在短时间内所完成的最大做功能力。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员必须快速移动,所以相对爆发力显得更为重要。虽然通过训练可使肌肉增大,绝对肌力增加,爆发力得到提高。但是如果肌肉的体积太大,体重过重反而不利,所以在训练中肌肉的体积只能适当的增加,保持较大的肌肉力量更为重要。西德著名专家莫·比勒在一次试验中,曾将几种不同专业的运动员进行测试,比较其各自爆发力的大小。它将爆发力定出一个参数值,用它可以评定其快速发展力量,并有赖于最大力量。将爆发力和最大力量形成一种相互关系,即:相对爆发力=爆发力。*100/最大力量。其测试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拳击运动员的相对爆发力较高,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和拳击运动是同类项目,对于相对爆发力的训练是必须的。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我们对发展武术散打爆发的方法采用快速用力和超等长练习法。3.3.1.1 快速用力法的练习特征是以最快的收缩速度克服一定的器械重量,以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如表2表示:表2 快速用力法的负荷特征它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中等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70%-90%强度,用最快速度练习5-6组,每组3-4次。这种方法对提高肌肉爆发力极为有效;小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30%-50%的强度,练习3-6组,每组5-10次,进行专门发展练习,练习的结构的肌肉工作方式尽量接近比赛运作。3.3.1.2 超等长练习法。练习时,肌肉先作退让性工作且肌肉被极度拉长,然后再尽快转入克制性工作,练习的目的在于使纯力量转变成爆发力。其生理机制是牵张反射,即肌肉在退让工作时,拉长到超过自然长度,引起牵张反射,从而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克制性收缩,能有效地发展爆发力。跳深练习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练习方法,即肌肉先进行快速的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以提高运动员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有着其它练习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训练效果。[7]目前,有关跳深训练的有效组数,重复次数及恢复规律研究较少。一般多采用每周2次,每次训练6-10次×6-10组,组间间歇为2-3min。在进行爆发力训练时应结合武术散打技术结构进行相应的练习,训练时应注意避免疲劳,练习前和练习后多做伸展放松练习,训练时应注意避免疲劳,练习前后练习后多做伸展放松练习。3.3.2 击打反应力的训练反应力是指运动的人体迅速制动,并以很高的加速度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能力,在人体运动时,肌肉链制动着人体运动速度,引起牵张反射。在制动的离心阶段,活动的肌肉被拉长,在加速的向心阶段,肌肉迅速收缩缩短。武术散打比赛中,为防止出拳和出腿被抓抱,必须迅速的击出和回收,这是打击目标和自我防守保护的必须。所以发展击打反应力应发展对抗肌的力量。优秀运动员发展击打反应力,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3.3.2.1 退让性练习(发展对抗肌力量)卧推和深蹲,负荷 110%-150%,即超过自己最大负荷10%-15%。加助力推起,加保护慢放下;仰卧直臂下压:两手持哑铃,直臂下压时快,直臂后摆时慢。3.3.2.2 模仿性练习法(发展对抗肌和击打速度)利用滑轮拉力器、橡皮条、石快、短棒等模仿击打、鞭打、踢和踹等动作,用轻杠铃快速平推以发展出手的速度力量等。练习时应注意动作完成的幅度,完成动作前的拉长动作,以及具有足够引起鞭打性的肌肉紧张。此练习一般每组不超过5—8次。3.3.3 最大力量的练习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以最大意志收缩对抗最大负荷所能表现的能力。发展最大力量以负重抗阻练习最为常见。主要用以下训练方法:3.3.3.1 重复法:方法的特点是负重大小随肌肉力量增大而逐渐增加,一般采用的训练负荷是:负荷强度为75%-90%;组数为6-8;每组重复次数为3-6次;每组间歇为3钟。3.3.3.2 强度法:这是负重抗阻练习的最大限度的短促用力方法。训练时应注意最大限度的逐渐达到用力极限,以后再依据自己的体力情况使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这是适合散打专项特点的。通过训练保证神经肌肉的高度集中,保证绝对肌力的发展,而且不增大肌肉体积,从而使相对力量提高。常采用的负荷是:负荷强度为85%-100%;级数为6-10组;每组次数为1―5次。每组间歇为3分钟。3.3.4 力量耐力的训练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赵圣副教授在1992年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的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证明武术散打的专项耐力是以无氧耐力为主,并提出提高专项力量耐心的训练方法;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最大强度进行练习;使心率保持在180次/分以上;每组持续时间应不超过35秒-2分钟(以每局比赛时间为限)之间;每组不多于3-4次;训练优秀的运动员可达4-6组,新手、低水平运动员为2-3组;每组间歇为1分钟。[8]4 小结与建议4.1 武术散打的力量特点是速度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速度力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爆发力和击打反应力。4.2 爆发力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快速用力法和超等长练习法。4.3 击打反应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退让性练习法和模仿性练习法。4.4 最大力量的训练常采用重复法和强度法。4.5 力量耐力的训练常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并注意和比赛要求相适应。4.6建议力量训练贯穿武术散打训练的始终,并根据不同时期、阶段和任务作合理的安排。5 参考文献[1]武术·体育院校函授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8[2]武术·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36[3]童世斌.浅谈散打运动中身体素质练习·体育科学研究,1996(4):38·[4]江云国.浅谈散打下肢专项素质训练·体育科学研究,1998(3):56[5] 杨世勇·论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四川体育科学 1999,12:36[6]唐思宗·身体训练学·成才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7]陈先良,等·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及识破注意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62[8]赵光圣·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2(3):70 张家利:(1974-)男,湖北安陆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现在的呢还是先把自己的身体素质练好了吧,真的要练散打的话再去培训班,虽然社会上散打基本上一些培训班的是一个月,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但自学的话恐怕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韧带的话即便是在对韧带要求不是很高的散打当中也是必备的,因为散打的腿法当中如果韧带不够好的话腿的力量甚至还没有拳的力量大。散打的话主要就是髋部的韧带(需要劈叉),还有脚踝的韧带。这样才能把腿踢得够猛,够快。拉韧带的方法主要是劈叉(横竖)以及坐位体前屈。另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学的话老师会讲的。劈叉的方法的话:首先需要热身,让身体出汗,这样才不能让身体太紧;然后慢慢的劈下来,当自己觉得已经到极限的时候,让一个同伴将你的一只脚向外挪,同时另一只脚不要动!等你实在受不了将另一只脚挪动时就停下来,这样子坚持10秒;最后,按照这个方法做五组;如果真的对自己狠得话,一个月不到就能完全叉开来了!问题是能不能坚持下来。力量方面这是我初三的计划拟可以参考一下:1.快速俯卧撑15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2.快速仰卧起坐32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3.快速深蹲跳16个一组做3组,组间休息不超过15秒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决定,就是这样,贵在坚持。
动态练习时的最大力量来评定散打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更有意义。而且在最大力量训练过程中也应该以动力训练为主。通常我们在进行最大力量练习时,采用负重练习,而训练负荷强度控制在75%左右,负荷量在8次左右,每次练习的组数为6组左右。每组做完练习应以最快的速度做冲拳或踢腿,这样把速度和力量练习相结合,还可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随着强度的加大,次数可以相应减少。对于初期进行力量练习的散打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降低强度。运动员在进行最大力量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逐渐增加负荷的过程,而且每个训练负荷要保持一段时间,并不是每天增加,要使肌肉提高适应外部刺激的能力,再加大负重量。不断加大外部负重量,使肌肉不断适应新的外部刺激,从而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力量。 。爆发力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散打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一般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进行练习,如“空击”练习,一般以最快的速度不留余力的单个散打动作或组合动作进行空击练习;也有借助于外力,如用胶带拉力器等,绑在手上或腿上克服弹性阻力做冲拳、边腿等动作进行散打专项爆发力练习;还有手抓哑铃冲拳等进行爆发力的练习。以上练习都应该模仿散打动作进行,这样才能把爆发力直接应用到散打的实战中,直接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击打效果。爆发力的练习过程应该以不降低速度为主,练习的组数不宜过多,要在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下进行练习,而且要注意在练习过程中适当的休息,应该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体力,又不能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 散打的力量耐力训练通常以极限次数完成某个动作或组合动作为主,如:极限次数的冲拳或踹腿,通常可完成5~6组,但不能以组数来代替次数。也可以组合的形式,如:左右直拳接右边腿,还可以通过运动员的相互抱摔来练习全身各部位的力量耐力,通常我们也在实战练习中把每一局比赛的时间延长来达到力量耐力练习的目的。
腿部力量,负重训练,每天5到10公里,腹部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每天200到300个,侧肌每天鞭腿500个,臂力训练,倒立10分钟,或者俯卧撑都可以,内容体数虽然大,但是可以分组训练,或者早晚训练,但是贵在坚持为第一
扎马步练沙袋<如果你家有方木 不防试试 ,比练沙袋强的多。 > 每天坚持晨跑 如果有人能和你配合 双打 也是件好事。如还有疑问 请追问。
散打力量训练方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